8月,一条“央视记者抱95岁老兵狂奔”的视频看哭了众多网友,很多人或许还记得那感人的一瞬,但未必留意过“主人公”的名字和他背后的故事。
他是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的记者倪宁。今天,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!
刷屏在八月,故事其实发生在六月。
那天晚上6点,倪宁刚下班,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。“能不能帮我带一位老兵去看升旗?时间很紧张,明天早上就要去。”来电的是央视国防军事频道《老兵,你好》栏目主编张斌,他说的老兵是抗战英雄李安甫。
“老人说,他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广场看过升旗仪式,70年来,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故地重游,再亲眼见证一次五星红旗冉冉升起。”
为了帮老人完成心愿,倪宁从晚上6点一直打电话到晚上9点多,“老人到天安门广场和国旗护卫队驻地,需要与多个部门协调,难度比较大。”但他还是决定一试,“您放心,我一定带您去。”
约定第二天凌晨3点故宫东门相见,老英雄李安甫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,他早早将挂满军功章的军装穿好,等待这一次,70年后与国旗的重逢。凌晨4点,随着一声口令,国旗护卫队护卫着国旗走向天安门,步履铿锵。然而,个头只有1.2米的老人渐渐跟不上了,“眼看要来不及了,我说,老英雄我抱您走吧。”49岁的倪宁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狂奔过了,而且还是抱着一个人。
于是,出现了刷屏的经典一幕:身高1.74米、体重84公斤的倪宁抱起老人,一路狂奔。“老人很轻,只有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重量,但我还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人到中年的倪宁刚刚因为高血压去过医院,虽然跑起来有些吃力,但他把老人抱得很紧,生怕有什么闪失。
“当时,我的脸贴着老人,他胸前的军功章互相碰撞着打在我脸上,清脆的碰撞声就在我耳边,那种感觉真的很特别。” 李安甫老人望向国旗敬礼
在升旗的前一刻,倪宁轻轻地把老人放在天安门城楼下。李安甫老人立正敬礼,军姿笔挺,军礼标准,他的头顶上方是毛主席的画像。这是老人一生中距离升旗仪式最近的一次,他对倪宁说:“梦想实现了,死也值得了。”升旗仪式结束后,老人和倪宁回到国旗护卫队驻地。一位战士向老人展示了一面国旗:“这是我们国家升起面积最大的一面国旗。”老人捧起国旗深情凝望,倪宁本想拍下这一刻,却不想,老人一头扎进去,献上深深的一吻。“老人一家7口人都曾为国旗献出生命,他的战友、他的兄弟、他的老师、他的同学、他的嫂子。对老人来说,国旗是他的亲人生命的延续。”
“老兵的故事,需要人倾听,需要人去讲述。”老兵李安甫与国旗的故事,只是倪宁所接触到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。
10多年前,倪宁做纪录片时就关注老兵的话题,“追寻老兵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与历史细节对话的过程。”95岁的老兵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曾立特等功一次,立一等功三次,立二等功一次,两次获“战斗英雄”称号,1955年转业到湖北最艰苦的山区工作。
64年来,他从未向别人提及此事,连家人也不知道,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,直到去年年底,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被发现。
“他的很多事迹是有影像支撑的。彭德怀曾三次给他授勋,一个普通战士和高级司令员发生交集,肯定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。我们便查阅了彭德怀的回忆录和老人的经历印证,发现在宝鸡、酒泉,解放兰州的时候,他们最可能相遇。”倪宁和同事们还循着奖章的线索,在新疆找到了当年和老人一个营团的战友,“也90多岁了,一个三连,一个六连,我们用视频连线的方式,让两位老人隔空见了个面。”今年7月27日,在习近平主席接见之后,95岁的张富清执意在离京返乡前去天安门看一看。“老人家血压飙升到170,医生都不建议他去,但对老人来说,他觉得可能再没机会来了。”老人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了花,又到毛主席纪念堂深深地鞠了三个躬,“老人那一条腿呀,他坐在轮椅上,大家不让他站起来,但老人不干。”
倪宁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兵,今年86岁,过去常年奔波于武器试验现场,与火炮打了一辈子交道,如今退休定居杭州。“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了,年轻时‘震耳欲聋’,老了却‘寂静无声’。”然而,每当电视上出现火炮的画面,老人家仍旧如数家珍。
倪宁是“听着军号声长大”的,部队里出生、军营里长大,1990年入伍,如今是大校军衔。他天南海北地跑,一年也不过回一趟家,每年春节,他不是在海上岛礁,就是在边防哨所,“陪我们的边防战士过节,让他们的家人通过央视的镜头看到他们。”
2012年春节,在海拔5238米的神仙湾哨所边吸氧气边赶制新闻,只为千里之外的战士家人能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与孩子在屏幕上团圆。
2016年南沙华阳礁采访报道
上过辽宁舰,去过亚丁湾,吹过南沙岛礁的海风,也登过海拔最高的哨所……倪宁见过很多老兵,听过很多故事,他也见过很多新兵,摸过他们年轻的脸庞和冻裂的双手。
“现在站在我们国境线上守卫国家、守护我们的都是90后、00后。”
去年春节,倪宁一行人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哨所去拍摄。“战士们给我们端饭,手上都戴着白手套。”原本还开玩笑说这么艰苦的地方也挺讲究,可一问才知,“其实他们是怕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看到冻裂的双手会吃不下饭。”倪宁说,很多边防战士有时候不愿意面对镜头,担心爸爸妈妈看到了心疼。“那些都是我们年轻的孩子啊!”一直以来,倪宁有一个关于国旗的心愿——把他在祖国各地驻防采访时见到的“特殊国旗”带回来,汇聚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上。去年十一,他和他的同事做到了。
南沙岛礁上的第一面国旗、海拔5341米没有界碑的国土上战士们画在石头上的国旗、用红色的海马草种出的巨幅国旗、北疆边防线上用红柳枝编织的国旗、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守了32年的国旗……2000年开始,只要有可能,倪宁就从各个采访的边防、海疆带回那里的国旗,赠给国旗班,放到他们的荣誉室,“现在应该有二三十面了。”
南沙渚碧礁第一面国旗移交到新一代守礁官兵手中
“老兵亲吻国旗是那一个年代的情怀,其实有很多年轻人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、继承着这份初心和责任。”8月底,倪宁赴香港报道驻香港部队第22次轮换。“香港轮换的那些战士,一问都是97、98年的,差不多是和香港回归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,他们就在这里守护着我们的主权和领土。”
在驻港部队,倪宁认识了一个小战士,1997年7月出生的,已经在驻港部队服役了两年,“他是一名护旗手。这两年,他每天都面对维多利亚湾升起五星红旗,不惧风雨。”
记者生涯里,倪宁见过一个小岛礁只有3名战士,但他们依然每天升起五星红旗;他见过一面经风雨侵蚀只剩一半的国旗,上面有8名守岛战士的签名,他们是1988年第一批南沙渚碧礁的驻防军人,而渚碧礁只有一间房子的大小;他见过很多边防战士接受采访时,最喜欢和国旗或者界碑一起合照,“他们想让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同学看到,他们和祖国是在一起的。”几十年军旅记者生涯,倪宁走遍大江南北、世界各地。追寻中国军人的脚步,只为把中国军人的故事,讲给更多人听。2009年,跟随海军167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,在航行的战舰直播报道反海盗行动 2009年国庆阅兵直播,倪宁在现场
2010年海地维和报道
2013年春节,跟随海军远海训练编队赴钓鱼岛海域战备巡逻2016年春节,赴北疆伊木河哨所,零下47℃追寻英雄连长杜宏烈士的足迹……
谢谢你
给我们讲中国军人的故事
带我们认识中国军人的军魂
来源:央视军事综合央视网、军事报道
★ 高清视频!国庆大阅兵演练,场面太帅!
★ 炮口放杯水,一滴不洒?!99A坦克秀绝技,服!
★ 哒哒哒,参军啦!警犬“入伍考试”了解一下
★ 中秋快乐,驻香港部队!我们都是一家人!
监制 | 刘一鸣
主编 | 孙毛宁 徐蕾莹
编辑 | 侯碧丹(见习)
©央视军事
▼喜欢请点在看